【行知讲坛】明清徽州杂字与徽州文化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09-12浏览次数:895

  9月11日下午,行知讲坛第七十六期在文端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文学院副教授戴元枝应邀作题为《明清徽州杂字与徽州文化》的报告。报告会由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汪方学主持,科研处及文学院近300名师生参加报告会。



  报告从什么是杂字、明清徽州杂字盛行的原因、明清徽州杂字与徽州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大量的实例,详细阐述了杂字作为我国古代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外的一种重要的蒙学识字教材,在延续文明、传承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明清时期徽州杂字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于乡村学塾中的主要原因。报告认为,徽州杂字的出现与明清徽州从商风气盛行吁求民众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兴学重教与重视编写蒙学教材传统的影响以及明清徽州刻书业的兴盛为其提供物质保障这些独特的地域因素密不可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徽州杂字的文本内容也反映了徽州众多的地域性文化,包括儒家伦理、民俗文化、商业启蒙教育、契约精神的建构以及律法意识的培养等。因此,探讨明清徽州杂字可为徽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戴元枝,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论与徽州教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4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20余篇。


(撰稿、摄影:文学院 宋伟超;审核:文学院 汪方学;责任编辑:宣传部 郑静)